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登革病毒感染12年后抗体阳性情况调查
陈劲华, 骆淑英, 刘营, 凌锋, 孙继民
摘要62)   HTML    PDF (481KB)(332)   
目的调查登革病毒感染12年后不同特征人群IgG抗体阳性情况,为预防重症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2021年10月采集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时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血清样本,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样本中登革病毒IgG抗体,计算不同特征人群的IgG抗体阳性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特征调查对象血清阳性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分析抗体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用R 4.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采集登革病毒既往感染者标本123份,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101份,总阳性率为82.11%。采集对象中无症状感染者57例,阳性率为64.91%(37/57);登革热病例66例,阳性率为96.97%(64/66);病例样本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感染者( χ 2=21.401, P<0.001)。调查男性41例,阳性率为85.37%(35/41);女性82例,阳性率为80.49%(66/82)。共调查2009年感染登革病毒时年龄≤40岁的感染者14例,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12例;41~60岁的58例,阳性率为81.03%(47/58);≥61岁的51例,阳性率为82.35%(42/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登革病毒感染者类型与抗体是否阳性显著相关,相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标本,病例标本抗体阳性的比值比( OR)为17.30(95%置信区间:3.83~78.21)。 结论登革病毒感染12年后IgG抗体阳性率仍然较高,且病例样本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既往感染者一旦二次感染登革病毒,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较高。
2023, 34 (5): 679-68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16
浙江省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苏帆, 孙继民, 凌锋, 张蓉, 刘营, 王桢
摘要169)      PDF (1590KB)(778)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种群分布和HFRS病毒携带情况,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1年浙江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HFRS病例资料和宿主动物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21年浙江省共报告180例HFRS,年平均发病率为0.29/10万。病例主要集中于台州、宁波、绍兴和衢州市;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时间集中在夏季5-6月和冬季12月,夏冬高峰持平;高发病人群为40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76.67%(138/18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1.67%。全省5个监测点共布放有效鼠夹11 921夹次,捕获小兽660只,平均小兽密度为5.54%;共检测小兽血清660份,其中抗体阳性35份,阳性率为5.30%;共检测小兽肺660份,抗原阳性15份,带病毒率为2.27%。各监测点小兽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6.161, P<0.05),HFRS抗体阳性率( χ 2=14.957, P=0.005)及小兽带病毒率( χ 2=8.413, P=0.048)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2021年浙江省HFRS疫情呈现低水平散发,涉及地区广泛,监测点小兽密度普遍较高,小兽带病毒率波动明显,建议继续开展以科学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3, 34 (3): 378-3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6
浙江省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郭颂, 凌锋, 刘营, 任江萍, 张蓉, 施旭光, 侯娟, 孙继民
摘要191)      PDF (3484KB)(703)   
目的 掌握2021年浙江省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城乡蚊虫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对2021年4-11月浙江省伊蚊幼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区域年均布雷图指数(BI)差异。采用 χ 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积水容器阳性率差异。应用ArcMap 10.8软件绘制全省BI月分布图。 结果 2021年浙江省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为5-10月,年均BI、容器指数(CI)分别为14.16和21.34%,BI和CI均呈双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于6月。阳性积水类型主要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贮水池和缸盆以及盆景和水生植物。 结论 白纹伊蚊在浙江省城乡居民区广泛分布,夏秋季密度较高。建议各地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和居民健康教育,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风险。
2022, 33 (4): 489-49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9
浙江省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及蜱媒监测结果分析
张乾通, 孙继民, 凌锋, 施旭光, 任江萍, 郭颂, 张蓉, 刘营
摘要209)      PDF (2575KB)(840)   
目的 了解浙江省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蜱媒监测情况。 方法 浙江省2021年SFTS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特征。2021年3-10月选择浙江省8个县(市、区)设置蜱媒监测点,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蜱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利用Excel 2013、SPSS 17.0软件对全省SFTS病例和媒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运用ArcGIS 10.0软件绘制以区(县)为单位发病率地图。 结果 2021年浙江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85例,报告发病率为0.15/10万,病死率为8.24%(7/85)。病例分布于8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为金华市(27例)、台州市(27例)和宁波市(11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5-7月为发病高峰期。报告病例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347, P=0.246);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中位年龄67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0.00%(68/85)。发病前2周有明确蜱叮咬史的病例占17.65%(15/85)。农村外环境游离蜱共采集590只,平均游离蜱密度为18.44只/(布旗·人工时);共计监测动物数量688只(头),采集蜱2 406只,平均寄生蜱密度3.50只/宿主。 结论 浙江省SFTS以散发为主,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和农民。传播媒介游离蜱和寄生蜱密度较高。
2022, 33 (4): 485-4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8
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王桢, 凌锋, 刘营, 任江萍, 孙继民
摘要351)      PDF (1946KB)(1090)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比较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特征差异,为浙江省登革热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SPSS 20.0软件对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分布、地区分布、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浙江省2015-2019年共报告2 532例登革热病例,其中961例输入病例,1 571例本地病例。2 532例病例中,男性1 424例,女性1 108例,输入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90:1,本地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2:1,输入病例中男性构成比显著高于本地病例中男性构成比( χ 2=54.626, P<0.001)。病例的中位年龄为44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2~58岁;输入病例的中位年龄为37岁,本地病例的中位年龄为50岁,输入病例年龄显著小于本地病例年龄( Z=-15.681, P<0.001)。病例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离退人员、工人、家务及待业者、农民和干部职员,分别为474、424、352、315、287和214例,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人员构成比最高,本地病例中离退人员构成比最高,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03.418, P<0.001)。输入病例每个月均有发生,但大多数在6-10月之间,本地病例均发生在7-11月。2015-2019年浙江省报告登革热病例的县(市、区)逐年增多,近5年有95.56%的县(市、区)报告过登革热病例,其中有48.89%的县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 结论 浙江省登革热疫情形势逐年严峻,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等均存在显著差异,浙江省应根据流行特征采取更精准更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登革热疫情。
2020, 31 (6): 643-6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3
浙江省硬蜱科一新纪录种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刘营, 侯娟, 李天奇, 贯长辉, 吴雪, 吴红照, 凌锋, 张蓉, 施旭光, 任江萍, 陈恩富, 孙继民
摘要329)      PDF (1406KB)(946)   
目的 对浙江省2018年蜱类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一新纪录种进行鉴定。 方法 蜱标本采自浙江省椒江区、安吉和浦江县的家养动物体表及草丛、灌木丛;先以形态学鉴定,然后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蜱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2018年浙江省共采集到该新纪录种13只,均为雄蜱,形态学鉴定为褐黄血蜱( Haemaphysalis flava Neumann,1897)。该蜱16S rRNA基因与已知褐黄血蜱(河南,KX450282.1)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匹配度达100%,与其他血蜱属的同源性在86.9%~92.2%,分歧度在8.2%~14.7%之间;该蜱COⅠ基因与已知褐黄血蜱(湖南,KJ195464.1)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匹配度达99.8%,与其他血蜱属的同源性在84.7%~90.7%,分歧度在10.0%~17.2%之间。 结论 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
2020, 31 (2): 164-16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9
浙江省浦江县“无蚊村”建设的效果评价
吴红照, 刘营, 黄文忠, 凌锋, 楼永锦, 孙继民, 龚震宇, 侯娟, 陈恩富
摘要427)      PDF (363KB)(990)   
目的 对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薛下庄村以创建“无蚊村”为载体的农村蚊虫控制工作模式和效果进行评价,为农村地区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经验。 方法 2016-2017年每年的4-10月,采用诱蚊灯法和百户指数法调查薛下庄村的蚊密度。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试点村和对照村各50户,每户选择1名家庭成员,以面对面问卷方式进行防灭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以座谈访问、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方式考核评估“无蚊村”建设的工作模式。 结果 2017年4-10月薛下庄村蚊密度分别为0.50、0.50、0、0、0.75、0、0只(灯/·夜),百户指数分别为18.00、4.00、4.00、2.00、0、2.00、2.00处/100户,蚊密度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村民防灭蚊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达82.80%,高于对照村(67.80%)。 结论 创建以“无蚊村”为载体的农村蚊虫控制工作模式,可有效降低蚊密度;“无蚊村”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对科学、有效、低成本、可持续地开展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借鉴意义。
2018, 29 (3): 283-28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3.016
“无蚊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郭颂, 黄文忠, 凌锋, 吴红照, 孙继民, 楼永锦, 龚震宇, 侯娟, 陈恩富
摘要355)      PDF (373KB)(916)   
目的 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无蚊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从绿色、经济、可持续和长效管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将蚊虫防制技术和管理应用于试点农村,在具体实践中总结优化"无蚊村"建设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无蚊村"建设标准主要针对农村蚊虫防制中的环境治理和管理2个方面作出技术要求,评价主要由组织管理、蚊虫密度和村民健康教育效果3个方面组成,并限定抽样原则。 结论 该标准在农村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农村地区蚊虫的综合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2018, 29 (2): 177-1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6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吸血节肢动物血餐宿主鉴定方法研究概述
刘营, 孙继民, 凌锋, 卢苗贵, 施旭光, 任江萍, 张蓉, 陈恩富
摘要262)      PDF (416KB)(913)   
吸血节肢动物作为虫媒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宿主的确定对理解虫媒传染病生态学及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血餐鉴定策略是识别节肢动物宿主的有效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检测方法提高了吸血节肢动物血餐鉴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PCR、DNA序列测定、异源双链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反向线点杂交技术和DNA指纹图谱等。通过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节肢动物血餐宿主研究中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虫媒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2017, 28 (6): 603-6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25
浙江省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施旭光, 孙继民, 任江萍, 凌锋
摘要340)      PDF (318KB)(832)   
目的 调查浙江省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布病)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选择浙江省从事牛羊饲养、运输、交易、屠宰、兽医、皮毛乳肉加工及海洋捕捞等布病重点职业人群,采集其全血5 ml,分离血清,采用RBPT和SAT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采集重点职业人员全血3 410份,其中105份血清SAT阳性,感染率为3.08%。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10%和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010, P=0.9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从不戴手套、手部有伤口或皲裂与布病发病有关。 结论 从不戴手套、手部有伤口或皲裂是目前浙江省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应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
2017, 28 (3): 262-2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17
基于SaTScan的浙江省2010-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回顾性时空分析
张蓉, 孙继民, 凌锋, 蔡剑, 龚震宇
摘要372)      PDF (2855KB)(927)   
目的 利用SaTScan软件对浙江省2010-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进行回顾性时空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CDC获取HFRS疫情数据和浙江省县级边界地图。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三间分布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分析,通过ArcMap 10.2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 通过单纯空间分析发现1个一类聚集区(丽水地区),对数似然比值为85.16( P<0.01)、8个二类聚集区(衢州地区),均 P<0.01;单纯时间聚集在2011年11-12月;时间-空间聚集探测到一类聚集区(丽水地区)和二类聚集区(衢州地区)各1个。 结论 浙江省2010-2014年HFRS疫情相对平稳,但聚集区域(丽水、衢州地区)存在暴发风险,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
2017, 28 (3): 244-2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12
藻酸丙二醇酯对长角血蜱幼蜱杀灭作用初步研究
吴瑜燕, 凌锋, 陈直平, 林君芬, 尚晓鹏, 侯娟, 郭颂, 王金娜, 蒋健敏
摘要314)      PDF (559KB)(894)   

目的 研究藻酸丙二醇酯及藻酸丙二醇酯与常用卫生杀虫剂混配药物对蜱的杀灭效果,以探索藻酸丙二醇酯作为蜱类杀虫剂的潜能。方法 将高效氯氰菊酯与藻酸丙二醇酯按照1:1、1:2和2:1的比例配成混液,与藻酸丙二醇酯、高效氯氰菊酯单品共同组成实验组,以相同量的水为对照组,对未吸血的长角血蜱幼蜱检测不同浓度在不同时间的杀灭效果。结果 低浓度藻酸丙二醇酯和低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2.4 mg/L与250 mg/L)杀蜱效果相同(Mann-Whitney U=7,P=0.766);高浓度的藻酸丙二醇酯和高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12 mg/L与1 000 mg/L)杀蜱效果也相同(Mann-Whitney U=4,P=0.240)。早期(0.5 h)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总杀蜱率优于藻酸丙二醇酯(χ2=7.670,P=0.007)。24及48 h藻酸丙二醇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总杀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53,P=0.063;χ2=3.560,P=0.059)。混配液C(高效氯氰菊酯:藻酸丙二醇酯=2:1)各个浓度不同时间的杀蜱效果均优于混配液A(高效氯氰菊酯:藻酸丙二醇酯=1:1)、混配液B(高效氯氰菊酯:藻酸丙二醇酯=1:2)、藻酸丙二醇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溶液。结论 藻酸丙二醇酯对长角血蜱幼蜱有杀灭作用,但其杀灭作用并非速效型;高效氯氰菊酯与藻酸丙二醇酯混配比例以2:1为佳。

2017, 28 (1): 16-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05
浙江省鼠密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影响
王金娜, 凌锋, 孙继民, 张蓉, 郭颂, 吴瑜燕, 侯娟, 傅桂明, 龚震宇
摘要254)      PDF (1182KB)(925)   

目的 分析浙江省鼠密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的影响,为疾病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鼠密度监测资料及HFRS发病率资料,应用Spearman相关以及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浙江省近10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88%,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鼠数的51.16%;鼠密度与滞后1~4个月的HFRS发病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369、0.328和0.213(P < 0.05),回归系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106、0.167、0.134和0.067,P < 0.05)。鼠密度每增加1%,滞后1~4个月的HFRS发病率分别增加0.326/10万、0.409/10万、0.367/10万和0.258/10万。结论 浙江省鼠密度影响HFRS发病率,主要体现为滞后效应,应长期开展鼠密度监测,科学实施灭鼠防鼠工作。

2016, 27 (3): 241-2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07
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调查研究
郭颂, 凌锋, 王金娜, 吴瑜燕, 侯娟, 龚震宇
摘要290)      PDF (547KB)(842)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白纹伊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法和人诱法采集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在6个白纹伊蚊采样点(杭州市、宁波市、嵊泗县、义乌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捕获白纹伊蚊雌性成蚊共192只,各个白纹伊蚊种群的沃尔巴克氏体核酸阳性率在25.0%~96.9%之间。获得11个wsp单倍型序列,序列长度在581~605 bp之间,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4%、31.1%、21.5%和16.0%。各个wsp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在76.5%~99.8%之间,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6.2%~100%之间。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1个单倍型序列被划分在2个超级组别(A组和B组)中,超级组别A属于wAlbA型沃尔巴克氏体,超级组别B属于wAlbB型沃尔巴克氏体。结论 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普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其基因型为wAlbA和wAlbB型。

2015, 26 (6): 545-54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02
浙江省丽水市2012-2013年蜱媒传染病监测
蓝玉清, 凌锋, 黄金波, 潘孝猛, 柳付明, 王晓光
摘要273)      PDF (345KB)(685)   

目的 了解丽水市蜱病原体携带情况, 为预防控制蜱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3年在放养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检蜱, 将蜱用75%乙醇消毒及生理盐水清洗反复3次后, 采用QIAamp Tissue Kit核酸提取试剂盒, 按照产品说明书逐步提取DNA。并采用PCR检测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尔通体、莱姆病螺旋体、巴贝西原虫等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 宿主动物染蜱率为17.84%, 蜱指数为1.25;蜱感染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立克次体、莱姆病螺旋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阳性率分别为44.24%、35.48%、13.82%、9.22%、2.30%和9.68%。同时在部分标本中还检出复合感染。结论 丽水市宿主动物染蜱率高, 且蜱存在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莱姆病螺旋体、巴尔通体感染, 提示丽水地区发生蜱传疾病流行的风险高, 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重视。

2015, 26 (5): 512-51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22
浙江省蚊虫密度的相关气象因素研究
王金娜, 凌锋, 郭颂, 侯娟, 龚震宇
摘要311)      PDF (318KB)(892)   

目的 探讨影响蚊虫密度的气象因素, 为蚊虫密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杭州、衢州、温州市的气象数据以及蚊虫密度监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杭州市, 平均水汽压(P=0.000, 95%CI:0.004~0.007)与蚊虫密度显著相关;在衢州市, 平均最低气温(P=0.000, 95%CI:0.027~0.055)、最大日降雨量(P=0.001, 95%CI:0.001~0.005)、极端最低本站气压(P=0.041, 95%CI:0.001~0.029)与蚊虫密度显著相关;在温州市, 平均本站气压(P=0.012, 95%CI:-0.029~-0.004)与蚊虫密度显著相关。杭州地区平均本站气压(P=0.000, 95%CI:-0.015~-0.007)、平均气温(P=0.000, 95%CI:-0.013~-0.004)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有滞后性;衢州地区平均本站气压(P=0.000, 95%CI:-0.079~-0.034)、日照百分率(P=0.017, 95%CI:-0.111~-0.012)、平均水汽压(P=0.017, 95%CI:-0.050~-0.005)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有滞后性。结论 平均水汽压、平均本站气压、平均最低气温、最大日降雨量、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可能是影响蚊虫密度的气象因素。平均本站气压、平均气温、日照百分率以及平均水汽压等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有滞后性。

2015, 26 (5): 464-46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08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吴瑜燕, 龚震宇, 侯娟, 郭颂, 王金娜, 凌锋
摘要400)      PDF (522KB)(730)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62只(/灯·h),牲畜棚最高,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44%,高峰期为6-8月;蝇密度分别为8.77、5.67和3.47只/笼,2011-2012年以大头金蝇为主要优势蝇种,其次为家蝇,2013年则以家蝇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鼠密度分别为0.89%、0.81%和0.78%,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0%,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0.54、0.37和0.35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主要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42%。结论 通过2011-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数量状态,建议各地市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流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2015, 26 (4): 394-39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7
浙江省海宁市2009-2012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丁丰, 陈浩祥, 孙品晶, 陆国飞, 凌锋, 吴方
摘要334)      PDF (1002KB)(714)   

目的 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 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 笼诱法监测蝇密度, 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 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 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 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 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 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 优势种为德国小蠊, 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 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 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 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 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 3-10月蜚蠊密度较高, 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 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2015, 26 (2): 188-19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1
浙江省建德市蜱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
徐哲,许旭红,周一龙,凌锋,侯娟,周卫群,舒仁平
摘要293)      PDF (348KB)(845)   
目的 了解建德地区蜱媒传染病主要宿主和媒介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染带关系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为蜱媒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布旗法、宿主动物体表检蜱法采集蜱,用鼠笼捕捉鼠形动物,采用PCR方法检测其蜱媒传染病感染情况。 结果 建德地区主要蜱种有长角血蜱、中华硬蜱和镰形扇头蜱,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布旗法6月蜱密度最高,体表检蜱法6月带蜱率最高。在蜱及宿主动物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贝西原虫、查菲埃立克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6种蜱媒传染病病原体,并存在病原体复合感染。 结论 建德地区蜱媒传染病的宿主和媒介广泛分布,而且携带多种病原体,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制。
2014, 25 (4): 350-35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4.018
浙江省啮齿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
凌锋,,丁丰,龚震宇,陈恩富,侯娟,缪梓萍,施旭光,秦淑文,栗冬梅,刘起勇
摘要370)      PDF (622KB)(789)   
目的 调查浙江省啮齿动物巴尔通体携带状况,为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在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捕获啮齿动物,无菌操作取啮齿动物的肝和脾,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然后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 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东方田鼠、北社鼠和黄毛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特异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76%(17/295)、2.86%(1/35)、10.00%(1/10)、5.26%(1/19)、3.91%(7/179)和3.03%(1/33),浙江省首次从小家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DNA片段;岱山、海宁、建德、丽水、仙居、龙游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2.63%(3/114)、10.84%(9/83)、2.88%(3/104)、11.11%(12/108)、0(0/46)和0.57%(1/175);4个季度阳性率分别为3.39%(4/118)、6.08%(9/148)、2.95%(7/237)、6.30%(8/127),平均阳性率为4.44%(28/630);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henselae遗传关系最接近。结论 浙江省啮齿动物中广泛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014, 25 (1): 24-2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1.007
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监测研究
凌锋, 龚震宇, 柴程良, 林君芬, 孙继民, 侯娟,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632)      PDF (2907KB)(969)   
目的 了解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监测研究现状。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监测资料分析相结合,对200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的文献及其历年监测资料做简要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近10年来的监测研究,浙江省已通过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存在莱姆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巴尔通体等10多种蜱媒传染病,且蜱种群和蜱媒传染病分布较广,涉及到浙江省杭州、金华、丽水、台州、湖州、温州、衢州和绍兴8个市的23个县(市、区)。 结论 浙江省蜱及蜱媒传染病多样性高、分布广,监测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因缺乏整体规划,监测不够系统、全面,信息不能有效整合用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有必要建立蜱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平台。
2013, 24 (1): 19-23.
2011年浙江省蝇类种群、密度及家蝇抗药性研究
侯娟, 龚震宇, 凌锋, 傅桂明, 何芳
摘要720)      PDF (917KB)(816)   
目的 了解浙江省蝇类种群、密度及家蝇抗药性现状, 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 以红糖食醋水作为诱饵, 4-11月调查蝇类种群、密度;采用点滴法调查家蝇的抗药性情况。 结果 所捕蝇类隶属3科10属14种, 大头金蝇密度最高为3.36只/笼, 家蝇次之;蝇密度高峰期在5、6月和8月;调查点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较高, 对敌敌畏抗性较低, 对三氯杀虫酯基本无抗性。 结论 6月为浙江省蝇类密度最高峰, 家蝇、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家蝇现场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抗性较高, 在今后的防制工作中应提倡轮换或混合用药, 控制抗性的发展。
2012, 23 (6): 539-541.
浙江省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龚震宇, 侯娟, 任樟尧, 凌锋, 郭颂
摘要992)      PDF (841KB)(921)   
目的 了解浙江省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不同地理株对敌敌畏等8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动态,为指导灭蚊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浸渍法,测定4龄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结果 金华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1.5倍;绍兴市淡色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1.2倍;各调查点淡色库蚊对其他一些化学杀虫剂均处于低抗水平;金华市白纹伊蚊对敌敌畏已产生高度抗性,抗性倍数为22.8倍,对氯菊酯和胺菊酯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13.4和11.4倍;宁波市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17.2和11.8倍;义乌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高度抗性,抗性倍数为28.8倍,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19.7和18.4倍;各调查点白纹伊蚊对其他一些化学杀虫剂均处于低抗水平。 结论 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各地理株对8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以菊酯类最高,应加强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及科学合理使用。
2012, 23 (5): 458-460.
浙江省2010年鼠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龚震宇, 侯娟, 傅桂明, 凌锋, 何芳, 任樟尧, 杨天赐
摘要948)      PDF (1767KB)(1108)   
目的 通过对浙江省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浙江省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分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 结果 2010年浙江省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和黄胸鼠。全省平均鼠形动物密度为0.97只/100夹,农村自然村鼠形动物密度相对较高,平均为1.23只/100夹。杭州、海盐地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衢州地区以黄胸鼠为优势种。鼠类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江山市监测点鼠密度最高。 结论 浙江省存在多种媒介鼠,建议加强鼠类综合监测,降低鼠密度,控制鼠传疾病。
2012, 23 (3): 244-245,248.
浙江省龙游县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
侯娟, 龚震宇, 雷金宝, 陈忠兵, 刘起勇, 鲁亮, 傅桂明, 杨天赐, 凌锋
摘要749)      PDF (889KB)(1090)   

目的 整合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综合监测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方法 成立执行办公室,协调病媒生物防制所、传染病防制所、微生物检验所等相关科室,统筹安排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人间疫情的相关信息,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变化,采用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0年1-11月龙游县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例,发病率为0.25/10万。共布放鼠夹2117夹次,捕鼠52只,平均鼠密度为2.46%。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为阴性;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0%,抗体阳性率为2.67%;钩体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 龙游县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基本可行,建议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的研究工作。

2012, 23 (1): 15-17.
浙江省蜱中巴尔通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孙继民1,鲁亮2,刘起勇2,凌锋1,王臻1,林君芬1,柴程良1,吕华坤1,傅桂明1
摘要1356)      PDF (596KB)(961)   

目的 了解浙江省的优势蜱种,检测其巴尔通体感染情况,为巴尔通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动物体表采集饱血成蜱,用PCR方法检测其阳性率,并克隆测序后分析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种类。结果 所捕获的蜱均为中华硬蜱,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42.3%(11/26)、6.7%(2/30)和3.3%(1/30),平均阳性率为16.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ensis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B. grahamii的遗传关系也很近。结论 浙江省蜱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具有传播给人的风险,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010, 21 (3): 232-234.
2007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傅桂明, 姚苹苹, 徐芳, 王臻, 凌锋, 龚震宇, 孙继民, 朱函坪, 谢荣辉, 朱智勇
摘要1374)      PDF (268KB)(847)   

【摘要】 目的 掌握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 实验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患者血清中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07年全省报告HFRS病例757例,主要分布在宁波、绍兴、台州、丽水、衢州等市,占全省发病总数的86.79%(657/757)。夏季和冬春季有2个发病高峰,青壮年农民病例居多。结论 浙江省HFRS疫情近年呈平稳趋势,但一些县(市)发病率居高不下,应加强重点地区防制工作。

2009, 20 (2): 161-162.
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和媒介种类调查
王臻;陈恩富;俞小林;凌锋;石国祥
摘要1392)      PDF (163KB)(747)   
目的 了解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媒介的种类构成和密度,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捕法在浙江省20个鼠疫历史疫区县(市、区)捕鼠和检蚤,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 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2000-2006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目5科(亚科)12属19种;家栖鼠类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野栖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臭、黑腹绒鼠和黄毛鼠;室内外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49%和4.60%。发现鼠体寄生蚤类4科9属10种,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占绝对优势,平均染蚤率和总蚤指数分别为7.57%和0.246。结论 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鼠疫复燃。